首页

>

创新做法

湖南工业大学学子直播架起文化传承新桥梁 数字赋能苗侗山歌新韵

时间:2025-07-11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责编:余韩 庄婧琳(实习)

分享到

7月9日,在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大团村侗寨广场,湖南工业大学“理响青锋”实践队与绥宁县乐安乡苗侗民族山歌协会合作发起一场感受苗侗山歌魅力的直播,悠扬的歌声穿越时空,与新时代的数字浪潮撞个满怀。

湖南工业大学“理响青锋”实践队的年轻队员与身着传统侗族服饰的银龄艺术家并肩而立,侗族多声部合唱的古老韵律,正通过视频号直播间传向五湖四海。实践队在此探寻古老苗侗文化的根脉,更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为民俗文化的传承点亮数字灯塔。

深掘文化根脉:守护侗寨的“祖母之声”

侗歌的吟唱在大团村上空回荡,这是侗族人对始祖母神萨岁的深沉礼赞,蕴含着侗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图谱。湖南工业大学“理响青锋”实践队深入村寨,在村支书引领下梳理非遗资源,触摸到了这条深厚文脉——它不仅是祭祀仪轨中的多声部吟唱,更承载着侗族的社会密码与宇宙认知。

“我们所有的成员都是自愿加入,全部自学。”73岁的绥宁县乐安乡苗侗民族山歌协

会创始人万会长如是说。这位曾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赴京,更以十六载村支书岁月见证乡土变迁的侗家女儿,从村账上“100多块钱”的艰难岁月一路走来,深知民族文化是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深层力量。

她道出守护侗歌的初心:“成立山歌协会,既是为纪念侗族‘祖母’,也是为传承我们独特的文化。”实践队的深度挖掘,让侗族萨文化超越地域局限,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青年学子的记录与传播中愈发清晰。

侗歌其多声部合唱的独特韵律,蕴含神话的古老歌词,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理解侗族信仰与社会结构的活态文本。万会长从村支书到文化守护者的人生轨迹,正是无数民间艺人坚守文化根脉的缩影。

技术赋能新声:云端直播打破传承壁垒

如何让深藏村寨的“祖母之声”飞越群山,焕发新生?“理响青锋”实践队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尝试用数字新方式给出探索。他们联合绥宁县乐安乡苗侗民族山歌协会,在侗寨大舞台用直播进行了一次特别的记录与分享。

直播间内,年逾花甲的协会成员们毫无保留:《欢迎你到侗寨来》的热情邀约,《侗歌声声唱给党》的真挚礼赞,庄严的《萨之歌》,以及充满民间趣味的二人转《逛新城》……实践队员们沉浸其中,虚心学唱习舞。这场跨越代际的互动,透过微信视频号的数字窗口,吸引了近千名观众同步观看,收获点赞超6万余次。

直播镜头成为无形的文化桥梁。“我有短视频账号,平时也发视频,但是弄不来直播咯。”山歌协会成员姜志忠今年54岁,虽自发接触抖音等平台,却尚未涉足直播领域。此次实践队的助力,让该协会的侗歌首次借由实时互动的数字舞台接触到更广泛多元的受众,生动诠释了技术如何拓展文化传承的边界。

青春接力传承:数字火炬照亮文化未来

“理响青锋”实践队此行远非简单的采风记录。他们深度融入,成为侗歌的学习者、体验者,更以青年智慧与数字技术,主动担当起文化“转译者”与“传播者”的重任。这场精心策划的直播,是青年力量赋能古老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

“当有观众认出某段旋律,或者询问萨文化细节时,那种即时反馈的喜悦和成就感难以言喻。那一刻,我们真切感受到,数字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它搭建了一座座无形的桥,让古老的歌谣瞬间抵达远方的心灵,激发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好奇。”实践队队员邓靖言表示。

年轻学子与苗侗山歌文化传承者们在云端同唱侗歌,文化传承的代际壁垒在数字空间悄然消融。直播的火热反响证明,传统并非曲高和寡,只要找到合适的现代表达,就能激发出强大的传播力与生命力。

直播间的万次点赞,是千年侗歌在数字时代激荡起的响亮回声。未来,湖南工业大学“理响青锋”实践队也将借由直播、AR等数字技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民俗文化传承,以青年之智、技术之力,在侗族的文化深壤中开凿一处数字泉眼。他们不仅记录了侗族萨歌的悠远,更让这份古老智慧乘着直播的翅膀飞入寻常大众的视野。当银发歌者与青春学子在数字舞台同频共振,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豁然开朗——每一次技术的创新应用,都是对民族根脉的一次深情加固;每一代人的自觉接力,都在为文明的长河注入不竭的奔涌之力。

(记者 曾茜 李非芳)

责编:余韩 庄婧琳(实习)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友情链接:

湖南省直机关工委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社会工作 湖南省国资委 湖南省工商联 我的韶山行